對許多人來說,「買房」是一生中最重大的財務決定之一,特別是對首次購屋的族群來說,更是充滿未知與壓力,這也是為什麼做好財務規劃如此重要。
你可能會問:「我現在的存款夠嗎?」
「房貸我還得起嗎?」
「會不會買了房,生活就被綁死了?」
這些問題都很真實,也很重要。身為財務顧問,我陪過許多客戶從懷疑、觀望,一步步走到踏實擁有自己的第一間房。今天,我想和你分享:買房,其實不只是準備頭期款而已,而是一場關於生活選擇與財務整合的規劃旅程。
🎯 一、先釐清「為什麼買房」:目的會決定策略
許多首購族在看房、談貸款、算支出前,最容易忽略的,就是搞清楚自己為什麼想買房。
問問自己:
- 是為了自住,還是投資?
- 是想要獨立空間,還是擁有安全感?
- 是因為租金太貴,還是擔心房價再漲?
📌 為什麼重要?
因為目的不同,策略完全不同!
想自住的人,需要考慮通勤、生活機能、社區安全;
而想投資的人,會更在意地段增值與出租收益。
👉 在這一階段,財務顧問能協助你從「模糊的渴望」轉成「具體的目標」。
💰 二、買房準備金,不只有「頭期款」
多數人會說:「我現在存了 XX 萬,能買房嗎?」
但其實買房準備金,不只是一筆頭期款而已。
常見的隱藏費用包括:
- 契稅、登記費、代書費等雜費(約總價的 5~7%)
- 裝潢與家具(依需求,可能 10 萬~上百萬不等)
- 預留緊急備用金(建議至少 3~6 個月生活費)
🎯 建議作法:
- 以 「總購屋預算 × 20~25%」 作為基礎準備金目標
- 若有雙薪家庭,可分工準備(例如一人準備頭期、一人負擔裝潢)
💡 專業建議:除了現金,善用「保單質借」、「定存拆解」、「投資資產變現」等方式,也能靈活規劃頭期款。
📉 三、房貸不是負擔,而是現金流規劃
買房不怕貸款多,怕的是「月付金壓力大到無法呼吸」。
你該思考的是:每月能負擔多少「房貸 + 所有生活開支」的總和?
建議比例:
- 房貸支出不超過 月收入的 30~35%
- 房貸年限可拉長換取彈性,但建議搭配提早還款計畫
- 若有投資收入,可部分抵銷貸款利息壓力
📌 小提醒:不要因為「可貸金額」而提高購屋總價。銀行願意借你,不代表你負擔得起。

🧠 四、做好「房後理財」,才能真正住得安心
很多人以為「房子買了,這趟財務戰就結束了」,但其實——這才剛開始。
未來你會面對:
- 房貸每月扣款的現金流壓力
- 家庭支出擴張(有可能結婚、生子、搬遷)
- 財務目標變化(換車、創業、照顧父母等)
因此,「房後理財」成為首購族必修的課題。
實用建議:
📌 五、如果你還沒準備好,也沒關係
你可能會發現:「我現在的條件,還不適合買房。」
沒關係,知道這件事,比盲目進場更重要。
這時候更值得做的是:
- 建立定期儲蓄與投資機制,為未來的頭期款鋪路
- 與專業財務顧問合作,量身設計 1~3 年的資金規劃計畫
- 每年回頭檢視一次目標,視變化彈性調整
🧡 買不買房,不是衡量財務能力的唯一標準。關鍵在於:你是否清楚知道自己在財務上的位置,並且持續朝目標前進。
🔚 結語:買房,是人生選擇,不只是交易
在我這幾年輔導過的首購客戶中,有人買在台北邊緣但住得安心自在;也有人選擇繼續租屋,把錢投資在其他資產上。沒有一定要買,也沒有一定不能買。重點是選擇要配得上你的生活目標與財務能力。
如果你現在正在思考「我該不該買房?」
我很樂意成為你身邊那個不推銷、不催促,只是協助你釐清方向的陪伴者。
📩 延伸邀請:
若你正在為未來感到迷惘,或想要有人陪你釐清方向,歡迎點我與你聊聊,我們一起設計屬於你的人生財務地圖。